2021年1 月1日
林添偉
很高興大家來看我的文章,如果你之前有看過我的「巴洛克小百科」專欄,感謝你繼續支持。如果你是新的讀者,也多謝你抽空來閱讀!
筆者剛剛九月開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留學,主修古提琴演奏,副修巴洛克中提琴。之前兩年一直都很忙碌,專欄也停頓了一段長時間。現在有了許多新的刺激(和衝擊……)後,很希望透過專欄和大家分享。
這短短幾個月的學習,接收到的資訊實在太多,甚至有點消化不來…… 特別是作為巴洛克音樂家應有的態度和取向。以下我想分享一些老師的見解,這些觀點也令我反思了許多。也許你們也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當然我不方便透露誰說了這些觀點。(出賣老師的事我不會做的!看得懂中文的同學們不要洩露秘密啊!哈哈!)
有老師引述,很多人批評巴洛克「仿古」演奏根本是二十世紀的產物。由於當時沒有錄音,一切也是大家根據文獻對聲音憑空想像。甚麼是快;甚麼是慢,弦線怎樣叫粗;怎樣叫幼?這些形容詞都是很主觀的。而且文獻也有許多盲點是沒有說明到。當時書籍是奢侈品,樂手們不是大富大貴之人,通常是買不起的。而每本文獻究竟在當時有多少影響力也是值得商榷的。以小提琴為例,當時不同的文獻對於小提琴演奏技巧都有著不同的觀點。老師也很坦白地說,作為老師,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教。以往筆者從其他老師學過的,例如琴是不可以夾的、轉換把位是姆指先移動等等,也需要重新反思。以往大家都覺得不夾琴,才叫正宗的巴洛克演奏。但原來也有文獻說,你是要用下巴夾的,有的說你要用布將琴綁在頸上!轉換把位的概念,原來只有Geminiani暗示過手和手指先行,再移動姆指。轉換把位由姆指先移動的概念原來是二十世紀小提琴家Carl Flesch提倡的技巧…… 其他當時的文獻根本也沒有說明怎樣轉換把位。另外有老師也提出,過去幾十年巴洛克演奏家一直用的羊腸弦,粗度和金屬的捆綁方式根本不正確。在樂器狀態不精確的大前題下,你真的可以重造幾百年前的聲音嗎?
有老師認為現在的學生和數十年前很不同。很多學生都只是聽從老師的指示去演奏。他們根本沒有完全了解不同文獻的資料,就將老師的演奏複製過來。老師回想在這些「仿古演奏」和「鑑古演奏」的起步初期,在樂團排練中,大家也會提出意見和理據去討論怎樣演奏。但幾年後,所有演奏方式都定型了。大家一坐下,就好像現代樂團一樣很公式化地演奏,再沒有研究的意欲和餘地。
但另一方面,如果所有演奏都很精準地根據文獻資料去實行,這些音樂會是聽眾你想聽到的嗎?有老師引述曾經有指揮因為文獻資料記載,要求圓號手要將圓號倒轉來吹,樂手一口拒絕了。樂手伸訴如果他這樣做,失誤機率是很高的,日後沒有人會再聘請他演奏。上面說過,過去幾十年巴洛克演奏家一直用的羊腸弦,粗度和金屬的捆綁方式根本不正確。這些捆綁著金屬的弦,可能在巴赫的年代未完全普及。如果你用正確的純羊腸弦(沒有捆綁著金屬的),聲音會很粗糙,反應也很慢。在音律方面,如果你真的使用當時的音律,本質上是很「走音」的(如果你以現代標準去聽)。聽眾你想聽到的,是事實的真相?還是悅耳的聲音?兩者之間,可以是很有衝突的。而演奏家做的,是事實的真相?還是保障自己生涯的演奏方式?
也有老師認為,巴洛克年代的演奏者,有如現代的電吉他手。如果你的演奏和某某人一樣,沒有人會想聽你的。雖然老師也主張學生們要熟讀和重新理解文獻,但老師也認為「仿古演奏」和「鑑古演奏」這些字眼除了充滿商業性,也帶有挑釁性。難道沒有「仿古」和「鑑古」成份的演奏就不應被獲得尊重嗎?現代樂器的演奏家,一般從小就每天練習大半天,到長大後才有機會成一流的演奏家。他們的技巧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們的努力不應被獲得尊重嗎?而巴洛克演奏者,要花在讀閱的時間也很多。技巧也不可能與現代樂器的演奏家相等。聽眾你想聽到的,是有根有據的演奏?還是完美無瑕的音樂?
另外,也有老師指巴洛克行業一直所使用的樂器和方法在時間性上是不正確的。例如演奏Monteverdi(1567 – 1643)的音樂時,樂手不會告訴你,他在使用Antonio Stradivari (1644 – 1737) 款式的小提琴;用了捆綁著金屬的羊腸弦。這些樂器和弦線,在Monteverdi在生時都未出現。而巴洛克樂團常用的Vallotti音律,是在1779年出版的文獻中首次提出,但它常常被使用在1700年代的巴洛克樂團音樂(特別是巴赫的音樂)。Vallotti音律對一般觀眾而言,不會像其他舊式音律一樣那麼「走音」和嚇你一驚。如果我們真的要演奏事實的真相,恐怕要破產地買很多把不同款式的琴和弓…… 真的可行嗎?而在巴洛克樂團裡,你也只能乖乖聽從指揮的指示。聽眾你又知道,我們是不可能擁有所有款式的樂器和學懂多種完全不同的演奏技巧?
雖然我們是無法百分百重造巴洛克音樂,也不能保證我們演奏的,是你會覺得動聽的,但我們也希望衷心你們會欣賞我們盡量求真的努力和精神。